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行业

花卉行业:雪松枯梢病的症状与防治

花卉的用途有很多,不但可以供大家赏玩,还能当做药材治病,又或者放进食物里作为一种调味品来使用。花的用处很多,那么就让叁仟森林(3000sl.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行业:雪松枯梢病的症状与防治",希望您喜欢!

雪松枯梢病是近几年雪松上发生的安、烟台、淄博等市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为害校梢和树干烂。大量枝梢枯死,破坏树冠美观,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山东济南、泰枯梢、干基腐症状雪松的叶、枝梢、主干均受害,可分为3种类型:

1.枯叶型。在当年4—5月春梢上新生的针叶染病.先从叶尖开始发黄,很快整丛针叶黄化,针叶收拢下垂,逐渐估死,悬挂在梢上。2年生针叶受害,由叶尖向叶基成段掐死。

2.枯梢型。嫩梢受害,先是水渍状弯曲下垂,渐渐枯死.病梢变为黄棕色,梢顶端的拈叶大多不脱落,有的病梢流脂G7—8月枝梢受侵染发病枯死后,病叶脱落.只剩枯梢。病斑继续向下扩展至枝节处,形成腐烂病斑,病斑通常下陷,流脂,病斑绕枝干1周时,上部枝条枯死。后期病员上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器

3.干基腐烂型。这种类型的病树梢部很少枯死。发病时全抹的针叶逐渐变黄。

发病规律病害在4—9月均能发生,5—6月为发病高峰。病原茵以茵丝体和分生把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风雨传播、自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嫩梢和针对“发病浴育期7天左右,枝干发病潜育期15—20天。该病菌为弱寄生菌,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空气污染严重、土壤条件差、管理暇放,导致树势衰弱,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

1.适地适树,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在发病季节使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液,每隔15天喷药]次。

精选阅读

了解花卉行业: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


落叶松枯梢病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传人山东的一种真菌病害,首先在威海、烟台(昆箭山)落叶松人工林内发生,以后泰安地区也有发现。据1980年调查,烟台市民箭山林场发病面积达600公顷,占全场落叶松林总面积的715%。主要为害6—20年生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的当年新梢,连年发病时,致使新梢枯死,树冠变成扫帚状,不能成材。

症状该病只发生在当年新梢上。幼苗和大树均受害,以幼树发病最重。7月初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一般先从树冠上部新梢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下部蔓延。新梢感病后,茎部褪绿,由淡褐色渐变为暗褐色,干缩变纫,顶端弯曲下垂呈钩状,并有树脂溢出。病梢上针叶自弯曲部向下逐渐脱落,病梢随之于枯,仅在梢端残留一簇枯死的病叶,呈紫灰色。新梢发病lo多天后,在残留的病叶背面及弯曲的茎轴上可见散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袍子器和少量来成熟的子囊腔。病梢顶端的叶丛可存留到第二年春季。8月份发病的新梢,因已木质化,病梢常直立枯死,其上针叶全部脱落。8月下旬至翌年6月,在病梢皮层裂缝中散生或丛生许多小黑点,大部分为未成熟的子裹腔,极少有成熟的分生袍子器。有时,在病枝上还有黑色小点,是病菌的性袍子器。

连年发病的树株,由于新梢枯死,致使停滞生长,成为“小老树”。

发病规律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腔及分生抱广器在病枝从病叶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开始成熟的子囊泡子和残存的分生抱户借风力传播,落到新梢上,袍子萌发后由伤口浸入,经半个月左4/浴育期即出现疗状。这是初次侵染‘—到7月中旬,受病新梢上形成分生袍子器。分生袍子成熟后又传染附近新梢、造成再侵染;由于分生袍子陆续成熟放散,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秋后在病梢上相继形成子囊腔越冬受风害、霜害和虫害造成伤口多的新梢,易被侵染而发病重。据烟台市昆箭山林场调交.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Mf松发病最重,日本落叶松感病较轻;纯林发病重,混交林发病轻;迎风面、风口处的林分,湿度大、雨水多发病重;反之发病较轻。

防治

1.严格施行捡疫。大力营造针、阔叶树种混交林,避免在风口处营造落叶松林。

2.药剂防治。6月中旬袍子散放时开始喷药,用70%甲基托布津300一700倍液,65%代森锌300倍液或10%百菌清油剂超低量喷雾,每隔半月喷1次,喷药2—3次。郁闭度大的林地,可用多面灵、百菌清或克茵丹烟剂放烟两次,每公顷用药7.5—15kg.

花卉养殖:苗木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


我国随着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樟子松的人工引种和造林面积的逐年的扩大,樟子松病害的种类、面积也逐年增加,枯梢病便是其一。松枯梢病自70年代后期在东北地区的樟子松中发现后迅速蔓延危害。目前,该病在辽宁、黑龙江樟子松人工林栽培地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轻者影响树木的高生长,茎生长变慢,重者全株死亡,造成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重点就该病害的发生、症状、病原菌、寄主、侵染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松枯梢病的发生概况

松枯梢病寄主范围广,在不同国家的众多针叶树上可引起类型各异的多种症状,幼树和大树均可受害。该病可侵染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崖柏属、雪松属、刺柏属、云杉属和黄杉属等8个属约60种。

早在1912年南非Fisher首次报道了Sphearopsissapinea是松枯梢病的一种病原菌。松枯梢病在美国主要危害人工林、防护林、苗圃苗木和作为圣诞树的一些针叶树。70年代松枯梢病在新西兰一些地区严重爆发危害。在澳大利亚,松枯梢病菌是夏季引起松树原木边材变色的最常见病原菌。国内,1980年梁子超和项存悌分别在广东省马尾松人工林中和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中首次发现了松枯梢病。

(二)症状

由于松枯梢病发病因素复杂,所以表现症状多样化。根据国内外有关松枯梢病的报道,其发病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顶芽枯死型(2)枯针型(3)枯梢型(4)丛枝型(5)枯萎型(干枯型)

(三)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的松色二孢菌(Pesm.)引起的。该菌由于个体发育阶段、寄主的不同部位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态不稳定,因此出现了许多异名。因常在针叶上产生有色单孢,1984年以后许多学者常用Sphaeropsissapinea(Fr.)DykeetSut-ton。孢子萌发后产生隔膜,形成双胞。枝上和树皮上的常为双胞。

人工培养的孢子大于自然产生的,在散光和室内常温下或用枯针上黑光灯与日光灯交替培养2周即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萌发需空气,埋在水中萌发数低,悬浮液中加入1%蔗糖或松针煮出汁,可提高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25℃,菌丝生长温度为28、PH6、24小时萌发率达97%。氮源以天冬酰胺最好,碳源以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最好。

(四)寄主

国外寄主有辐射松、欧洲黑松、欧洲赤松、美国黄松、冷杉、云杉等,国内寄主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子松、长白赤松、黑皮油松、杜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

(五)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死针叶、病梢、病枝、病皮和球果上越冬,第二年为初侵染来源。种子是侵染来源尚未定论。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反溅、冲洗和风传播,能否以种子传播需研究证明。侵入门户有不同的意见,尚无定论。目前国内外对侵染循环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不同意见:

沈伯葵等认为该菌只在病死的针叶、叶鞘和鳞片上产生分生孢子器越冬,病组织中的分生孢子器、菌丝体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器为初次侵染源的重要来源。Peterson认为当年的球果不能被侵染,夏季如果雨水充足,分生孢子将在二年生的球果上和松针上大量产生。

景耀对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发现,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项存悌认为松枯梢病菌在樟子松健康嫩梢主要是从伤口侵入,无伤接种不能发病。吴小芹认为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Brookhouser用荧光标记孢子的方法研究发现病菌孢子可在针叶表面萌发,从气孔侵入寄主。

沈伯葵认为孢子借雨水传播,在松树抽梢期如果有持续2小时以上的降雨,孢子将大量释放、传播、侵染。魏初奖研究认为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及病害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密切相关,种子不带菌。1988年英国学者研究表明,种子上的病原菌能够侵染无伤的种子和苗木。

(六)流行因素

该病是一种寄主主导病害,病菌具腐生性,广泛潜伏在寄主体上,只有生态环境恶化,树木生长衰退时病菌侵染引起枯梢病。1965年,美国Sin—clair最先提出多种因素致病理论,即认为衰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Manion(1981)在《树木概念》中将Sinclair的理论加以整理和补充,提出一个林木“衰退病”的概念,认为衰退病的致病因素可分为3类。即诱发因素(气候不适、土壤水分失调、土壤不良和空气污染等)、激化因素(食叶害虫、霜害、干旱和机械损伤等)、促进因素(蛀干害虫、溃疡病菌、病毒等)。

衰退病是由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病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侵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由于地区、时期和树种的不同,所发生的衰退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松枯梢病就是一种衰退病。

(七)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若能从发病的主导因素和诱导因素以及衰退病的概念去制定防治试验,将是可行的。由于松枯梢病是寄主主导性病害,因此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寄主的生长势。已报导的防治方法归纳为营林防治措施,其中包括幼林及时抚育和疏伐,伐除病树,适地适树造林、培育壮苗、精心栽植等,使林木生长健壮,使该病害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进行植物检疫,不使用带菌繁殖材料,不使病苗上山,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药剂防治主要有:6.55百菌清油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烟剂,代森铵,波尔多液喷雾,0.2%硼酸水喷雾。

花卉相关知识:樟子松枯梢病微生态控制分析


枯梢病是由松球壳菌引起的一种在世界上较为分布广泛、具有严重危害的病害之一,全球有30多个国家地区都报道了该病的严重危害和该病的发生,而最为严重的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中国。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风沙区的地方主要的针叶造林树种是樟子松。近几年来,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省都普遍的发生樟子松枯梢病,从而引起了樟子松大面积的枯死。因此,我国的学者通过对樟子松枯梢病菌进行生物学特征、发生流行规律、发病机理、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寻找高效的预防和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工作已经是非常重要和紧急的工作。

一、樟子松枯梢病的症状

1.枯梢型

当伸长的嫩枝让病原菌入侵以后,就会产生一些紫褐色的水渍状斑,而病斑出就会流出一些松脂,而病梢处就会发生萎蔫弯曲的现象,渐渐的枯死。

2.顶芽枯死

主要表现为顶芽出现褐色的现象,病症轻者出现出梢畸形,而当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整芽枯死的状况。

3.丛枝型

当顶梢或顶芽枯死之后,侧芽就会大量萌发从而形成丛枝。

4.枯针型

当针叶发病的时候就会变成褐色,发病的针叶很明显的都要短于健康的针叶,而当病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使针叶的基部坏死。

5.根腐型

这种症状比较少见,主要的病征表现为根系的皮层流脂发生溃疡,从而导致整株樟子松的枯死。

6.干枯型

当枯梢病较为严重的时候,病部就会向枝干逐渐的蔓延,而当树干溃疡的时候就会使整株的樟子松枯死。

二、樟子松枯梢病发生的规律

樟子松枯梢病严重的侵害樟子松的幼树,而枯梢病主要的病发区是在风景区、公园种植地区和风口区等地区,在自然生长区的发病现象比较少。在病死的枯树上的针叶、鳞片、嫩梢、叶鞘以及苗木的嫩茎上都会产生分生孢子和分子孢子器。而病菌均会以菌丝或是分生的孢子器在病叶或是病梢上进行越冬,而病组织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在越冬之后形成的分子孢子器就是初次侵害樟子松的主要来源。

樟子松的年龄、樟子松林的密度、位于的坡向、坡位、林子的位置和寄主感病性是主要影响樟子松枯梢病发病的主要因子。樟子松年龄越大病发也就越严重,林子的密度大的比林子密度小的病发严重,向阳的坡向比向阴的坡向的病发严重,而上坡、中坡、下坡的发病程度和病发也是从重到轻,林缘的比林内的重,而樟子松也是最为易受到病菌的感染。总的来说,樟子松的枯梢病是属于一种多循环而且重复性较强的侵染性病害。

三、樟子松生态技术控制

1.人工林植物结构的自然控制

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区条件和生产状态运用混交林和人工林来看,人工林主要是分布在坡度的中部,中幼龄的樟子松发病的病情要明显的比较为成熟的樟子松低很多,而其它坡向的发病病情指数也比北坡向的相对来说低。而以樟子松为主的混交林的病情相对于其它的混交林来说病情也高和严重,而以三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的病发指数很明显的比两种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的病情要低很多。因此,采用人工林的植物结构对于樟子松枯梢病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

2.对病害流行的自然控制

樟子松枯梢病在樟子松的天然林中基本上是不发生的,即便是在病害较为严重和广为流行的时候,由于在天然林中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树种之间的机械隔离作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得病害流行的时候也发生的比较晚,受害较轻,蔓延也会相应地比较慢,这样也就比较容易恢复。因此,天然的樟子松对于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害流行能够起到自然控制的作用,而且还呈现出良好的控制效果,在进行樟子松枯梢病病害防治的时候应该有目的性的选择适宜樟子松生长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条件,采用适树适地的原则进行植被造林。

四、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

1.防治樟子松枯梢病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工程

对于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应该结合生态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进行交叉,治理目标,从而更好的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实现综合治理。在比较干旱的季节要及时的进行浇灌工作,使樟子松能够保持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2.合理的经营管理,增加树木的长势

由于很多时候树木的病害都是由一些不合理的经营和人为的破坏而造成的,所以紧紧的抓好生产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而调整好生态环境,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良好的生物动态平衡,从而有效地防止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发。

3.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起监测和控制系统

由于樟子松枯梢病多年来的连续发生,因此,应该在进行防治的时候要结合传统的预测预报方式,与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建立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系统,从而提高监测病害的覆盖率、精度和准确率,进而给樟子松枯梢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4.壮苗造林提高树木的抵抗力

种植树苗是造林的基础,引种造林的时候要讲究适树适地,尽量的避免使用携带病菌的树苗造林,尽量的减少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几率。

由于樟子松枯梢病是因为弱寄生菌入侵从而形成的一种侵染性的病害,进行单一的防治方式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因此,对于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务必要注意生态防治的一般策略,进而加强措施逐渐的改善生态环境,使树木的抗病性不断地提高,使病害的蔓延得到有效地控制。

花卉行业相关:银杏烂皮病的发生与防治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具有抗污染、抗烟火、抗尘埃及抗有毒气体等功能。近年来,大型绿化工程(铁路、公路、水利等)逐渐将银杏列为首选树种。但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银杏烂皮病常导致银杏枯黄、落叶甚至死亡。笔者现根据生产实际,将银杏烂皮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发生症状

(1)干腐型。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是干腐型烂皮病的主要发生部位。受害初期,病部着生暗褐色水肿状病斑,树皮皮层组织腐烂变软,失水后干缩下陷,边缘黑褐色,有时龟裂。受害后期,病菌分生孢子器着生于病斑上,当外界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从病斑上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病部组织皮层呈现暗褐色,腐烂深度可达木质部且纤维细胞与木质部分离。如果外界条件适宜,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枯死,树木生长顺畅,可提高其抗病性,促使病斑长出愈伤组织,病斑扩展受阻。

(2)枯梢型。枯梢型烂皮病主要发生在大树枝条或一至四年生幼树上,受害初期,病部呈现暗灰色,症状表现不是很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1周后,上部枯死,有很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散生于枯枝上。

2发病规律

银杏烂皮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天,当湿度达60%~80%、温度达10.0~15.2℃时产生分生孢子,萌发后的孢子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具有6~10d的潜育期。银杏烂皮病开始发病的时间一般为3月中下旬,发病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10月即停止发展。树皮含水量与银杏烂皮病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树皮含水量越低越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枯死树木上该病菌可以存活很久。任何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因素均可导致银杏烂皮病的发生,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抑制、病虫危害、管理粗放。

3防治对策

3.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银杏烂皮病的感染只在树势衰弱的情况下发生,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银杏树活力,减轻病害的发生。银杏根盘大,树根深,不易浇透,建议浇水时打好水圈,施少量肥料,并用钢钎在根外(原种植穴边缘)凿80~100cm洞,以利于水分下渗。

3.2清除病残体,妥善处理树体伤口

彻底清除病株和有病枝条,对病枝应及时烧毁,也不要从圃外带入有病虫的树木及枝条。散落的杉木支撑上有小蠹虫,这类害虫也是病菌的传播者。及时清除树体表面的死亡组织,刮除因伤导致的大面积死皮,是避免病菌侵染发作的有效手段。对于伤口,可用三唑类杀菌剂和抗生素型杀菌剂进行处理,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对于大的剪锯口,务必使用油漆涂抹或用塑料布包扎。

3.3化学防治

(1)伤口消毒。刮除主干及枝条上的病斑,深度可达木质部,刮掉的树皮要带出园外烧毁,用0.1%HgCl2涂刷伤口,杀死病菌。刮皮后,用抗菌剂401400~500倍液+0.1%平平加涂刷伤口,或用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或10%碱水涂刷伤口。

(2)农药喷洒。采取“两喷两刷”的措施,使用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降低腐烂病的发生程度,如在银杏萌芽前或落叶后,全园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6—7月,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涂抹大干和大枝。如果发现腐烂病斑,应及时刮除,直至树皮出现黄绿色,后用5%己唑醇微乳剂300倍液涂抹。此外,可通过寡雄腐霉对致病真菌的寄生和抗生作用,抑制病菌的萌发和生长,从而达到对致病真菌的预防和治疗。

(3)树干涂白。进入秋、冬季后,在树干刷上涂白剂,利用石灰的白色反光作用,减少树干对太阳热能的吸收,缩小昼夜温差,起到保护皮层,防止日灼、冻害作用。

了解花卉行业:花木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白粉病是世界性的植物病害,大部分花木均会感染此病,大棚植物发病更严重,轻则植株生长不良,丧失经济和观赏价值,重则全株死亡。

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各种白粉病在症状、危害、发病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1症状特点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

2 发病规律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当气温在20~25℃,湿度较大时,侵入寄主体内,引起发病。因此,浇水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3 防治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白粉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选择发病轻或抗病的品种:不同品种的花木在抗白粉病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选择发病轻或是抗病性强的品种栽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2购苗要选无病植株: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迸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

3.3轮作:与非寄主花木轮作2~3年,以减少病源。

3.4加强培育管理: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洁苗圃,剪去病虫枝集中销毁;生长期间及时摘除染病枝叶,彻底清除落叶,剪去病虫枝和中下部过密枝,集中销毁;不宜种植过密,棚室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及时排除田间和花盆积水,浇水不宜多,从盆边浇水,不使茎叶淋水,减少病菌传播和发病机会;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3.5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严防病苗入室,棚内尽量种植单一花木品种,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早春露地花木萌芽前,彻底销毁棚内病株后,才能开棚,以防病菌孢子传播到棚外。

药剂防治:越冬期用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涂枝干。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用25~30克,消灭越冬菌源。

生长期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花木生长和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20天施药一次,连施2~5次。一季花木,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2次,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经常使用的保护剂有:50%硫悬浮剂500~8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70%代森锰锌400倍液。

内吸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75%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

抗菌素类有: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宝丽安)1000~1500倍液。

种植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的花木、除了喷上述各种药剂外,还可施用烟剂和粉尘剂。种植前或结束后要进行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木屑500克,均匀混合,分成10堆,用烧红的煤球或木炭点燃,不能用明火燃烧,关棚一昼夜。在熏蒸过程中要严防火灾。花木生长期熏烟易发生药害,应慎用。植物生长期在发病前每67平方米用45%百菌清烟剂25克或喷5%百菌清粉尘剂100克。

了解花卉行业:安阳县杨树腐烂病现状与防治


近年来,安阳县持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林地面积达2.22万hm2,林木蓄积量约85万m3,山区绿化率达到93%,沟、渠、路绿化率达到85%。在村庄绿化、防护林、道路绿化等绿化项目中,绿化树种以杨树为主。腐烂病作为杨树上主要的一类病害,常引起林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林业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现状及危害

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主要为害杨树干部和枝条,引起皮层腐烂,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大量枯死。病状为干腐型和枯梢型,安阳县杨树腐烂病主要表现为干腐型。该病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表皮腐烂变软,后失水下陷。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杨树腐烂病于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6月是病害盛发期,7—8月气温升高时病势缓和,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发病初期或病菌休眠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据调查,安阳县每年发生杨树腐烂病病害约266.67hm2,直接或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3000万元。

杨树腐烂病一直威胁着林木的生长和利用,苗木、幼树、成林和林产品均会受到侵害,导致林木的生长量和森林的防护效能降低,结实量和木材的质量下降甚至会使大片森林、幼树或苗木枯死。杨树腐烂病在安阳县局部地区时常发生,甚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带来了巨大威胁,直接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二、病害原因

(一)气候条件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冬季气候上升,造成次年林木中的病毒细菌存活基数大,加大了控制难度。病害发生期空气湿度大,易发生病菌且易传播。同时由于农药的滥用,导致病毒细菌的抗逆性和耐药性越来越强,病害的传播速度加快。

(二)营造林不合理

通道绿化、防护林等主栽树种为杨树,种植品种和结构单一,栽植密度大,树木通风不良,树木在新的环境里适生性能较差,没有较强的抵抗病害能力,易造成病害发生蔓延。

(三)监测防治体系不健全

虽然安阳县测报、监测点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跟不上生态林建设的步伐,某些点仍缺乏必备的监测仪器,如放大镜、做标本的必备工具等。另外,大面积的生态林中,大部分都没有道路和水系,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四)栽植和管理粗放

栽植过程中,苗木采购、运输、检疫等环节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不能很好地保证苗木的品质,苗木质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抗病能力。重栽轻管现象在个别区域不同程度存在,苗木栽后不及时进行涂白、施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微量元素缺乏,土壤对树木营养供应能力降低,导致树木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等;苗木栽后没有定期开展抚育,林木通风不良,长势差,易发生病害。

三、预防和防治

(一)合理选择树种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树种,提倡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日灼、耐瘠薄的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尽量杜绝造纯林。

(二)科学营造林

严格造林技术规程,做到随起随栽,浇足底水,缩短返苗期,增强抗性。造林前采取浸根24h以上或蘸泥浆等,按照苗木的栽植密度要求,合理栽植苗木,确保通风良好。

(三)及时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是预防和治理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幼树的保护更为重要。涂剂的配方是,生石灰、硫磺粉、水比例为1:1:3,也可适量加入食盐,以增加附着力。安阳县于2023年在永和乡后油村采用国光专用涂白剂,防治10hm2杨树,在早春发病初期涂抹后,对病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病斑愈合。

(四)加强抚育管理

要对苗木和幼林进行松土除草、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增强树木长势,提高树木免疫能力。同时要适时开展整枝修剪、间伐等,防止树木抽条、干梢,促进林木正常生长。要及时剪除病枝、枯枝,并将剪下的枝条及时运走和处理,不在树下点火等。

(五)化学防治

感病较轻的植株或林木,在加强管理、提高树木长势的同时,可用刀刮除病斑,然后选用10倍的实用碱水或50%退菌特100倍液等进行喷干或涂干处理。对严重感染的杨树,除加强管理提高树木本身的生活力外,可以及时砍去病株或刮除病部,然后喷洒或涂药,如:50%多菌灵200倍液、1%退菌特、5%托布津等。

杨树腐烂病病因是由于树苗携带或林间病株上的病原真菌的传播,与施用叶面肥、化肥、杀虫剂等无关。只要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科学、合理防治,杨树就不会受到病菌侵蚀。

花卉行业:如何防治芍药炭疽病的?


芍药炭疽病的症状是叶部病斑初为长圆形,后略呈下陷;数日后扩大成不整形的黑褐色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发勃的抱宇堆,为病菌分生抱子和胶质的混合物。严重时病叶下垂,叶面密生带病菌的抱子堆。茎上病斑与叶上产生的相似,严重时会引起折倒。

芍药炭疽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年分生抱子盘产生分生抱子,借风雨传播,从伤C7侵人危害。8-9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盆栽放置过密,浇水不当,若晚间浇水,水分容易在叶面滞留,有利病菌分生抱子融化和萌发侵人,易病重。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源病害流行期及时摘除病叶,防止再次侵染危害。秋冬彻底清除地面病残体连同遗留枝叶,集中高温腐沤.减少次年初侵染源。②药剂防治:喷药最好在发病初期,常用药剂可选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甲基托布津浮剂500倍液和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每7^-8天喷1次,连喷2-3次,喷药遇雨后补喷,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环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好。

相信《花卉行业:雪松枯梢病的症状与防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叁仟森林”是您了解花卉,种植花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3000sl.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缺铁主要症状防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叁仟森林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ntact Us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咨询:13530896683

QQ咨询:2404575426

工作时间: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