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行业

花卉科普:桃褐腐病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

花卉行业是现在比较火的行业,花是具备观赏价值的一种植物,种类繁多。花是代表美好的,每一种类的花代表的意思都是不同的。“叁仟森林”小编特向您推荐"花卉科普:桃褐腐病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希望您看完这篇文章能够更加了解花卉行业。

在贮运期间继续传染发病,成为当前桃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据观察,一般年份桃园发病率在10%左右,多雨年份30%~40%,管理粗放的桃园发病率高达70%~80%,严重时甚至绝收。

1发生规律与特点

1.1侵染过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位越冬,悬挂在树上或落于地面的僵果,即病菌的假菌核,第二年春季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经虫伤、机械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也可以直接从柱头、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果柄和枝梢。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果、病花表面会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1.2发生时间

桃褐腐病2月中旬即开始初侵染,直至采收期(6月中下旬)均可为害,开花期至果实成熟期及时连续喷药保护,防止病菌侵染,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1.3影响发病程度的因素

桃褐腐病的发病程度与气候、品种、树势和立地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开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又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虫伤常给病菌造成入侵的机会;树势衰弱、管理不善、地势低洼或枝叶过于茂密、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贮运中如遇高温高湿,则有利病害发展;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成熟后质地柔嫩、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种较感病,如‘西选一号’发病率35.8%、‘雨花露’发病率42.3%、‘礼品桃’发病率56.3%、‘白凤’发病率23.8%;表皮角质层厚、果实成熟后组织保持坚实状态的品种发病较轻,如‘白玉’油桃发病率10.9%、‘砂子早生’发病率12.3%。

2防治措施

2.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增施、早施有机肥,1月开沟株施超大生物有机肥3kg,适当补充磷、钾肥。合理修剪,控制负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2.2清除病源

结合冬季修剪做好清园工作,喷1次5°Be石硫合剂封园,清除树上和地面上的僵果和病枝,集中烧毁。

2.3及时防治害虫

桃食心虫、桃蛀螟、蝽象等为害造成的伤口往往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重要途径,应及时喷药防治,以减少伤口,减轻病害的发生。

2.4药剂防治

桃褐腐病具有侵染时间早、侵染期长的特点,应注意前期及时喷药和连续喷药,保护花和果实。萌芽前喷5°Be石硫合剂,以杀灭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源。花腐病发生严重的果园或品种,如油桃、‘西选一号’水蜜桃,于花蕾露红时喷50%腐霉利600倍液,花谢2/3时结合防治炭疽病喷50%腐霉利600倍液加50%咪鲜胺锰盐1500倍液。以后每10d左右喷1次药,采前10d停药,药剂可选择80%金纳海1500倍液,二氰蒽醌1500倍液等。

喷药技术直接影响防治效果。宜选择压力大、雾点细的电动喷雾器或(柴油或汽油)机动喷雾器,喷药要细致周到,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全,枝干、果面要喷湿,为了增加药液的渗透能力和抗雨水冲刷能力,在药液中可加入0.03%有机硅溶液。

扩展阅读

花卉相关知识:苦菊褐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苦菊是种植菊苣,又名苦苣、苦菜、狗牙生菜,为菊科菊苣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苦菊以嫩叶为食,味略苦,颜色碧绿,常用于炒食或凉拌,是清热去火的美食佳品,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

苦菊褐腐病是苦菊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苦菊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苦菊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苦菊褐腐病的发病区域和为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对苦菊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

1症状识别

褐腐病主要为害苦菊幼苗根和茎,主根变褐缢缩,幼苗立枯死亡。成株期染病,造成苦菊植株的根、茎和叶柄变褐腐烂,植株萎蔫。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可以产生灰白色蛛丝状霉。

2发生特点

苦菊褐腐病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病原菌通过菌丝在病部和土壤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将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当菌核萌发时产生菌丝或担孢子借助气流或者灌水传播,生产上主要以叶片、根茎接触病土或病健接触传播,有时担孢子也可进行初侵染,引起植株发病,在病部产生大量菌丝向邻近植株扩展。苦菊生长期间,田间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容易发病,地势低洼、黏重,种植密度大发病重,水培法生产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种子处理

提倡穴盘育苗,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30%苯噻氰乳油1500倍液浸种6h,也可用种子质量0.4%的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3.2加强管理

选择地势平坦、疏松透气性好的地块种植,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护地种植及时放风排湿,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3.3药剂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可选用的药剂有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5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等,7~10天1次,连续2~3次。

花卉科普:草坪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草坪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布氏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DC.exMerat),属于子囊菌亚门,生长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长期光照不足的草坪都容易受到该病菌的侵染。草坪受害后,起初在叶片上出现1~2mm椭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以叶面居多,以后逐渐扩大成绒絮状霉斑,霉层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后期霉层中出现橙色、黄色或褐色颗粒。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叶片变黄,出现早枯死亡,一般新叶较老叶发病轻,以春、秋2季发病较为严重。无性世代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草坪植株叶片上产生白色或稍带褐色的无形斑片,草坪休眠季节(当年11月至翌年2月)可以产生黑褐色的闭囊壳,闭囊壳上附属丝简单,丝状,1~3根,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

发生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3—4月闭囊壳、菌丝体分别释放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然后通过气流传播侵染禾草的叶片及叶鞘,形成初侵染,之后分生孢子萌发引起再次侵染,可成活4~5d,病菌侵入禾草后,寄住在叶片的表皮层细胞,通过吸器从活细胞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病菌喜一般性温暖与相对较干燥的环境,生成后的分生孢子只能成活4~5d,萌发时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情况下,10℃以下病菌发展缓慢,15~20℃为发病适宜温度,25℃以上病菌受到抑制,同时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空气、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子对病菌发生(发病条件)的影响:

①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气候条件如早晨露水较重时,草坪叶片上易长期存在水滴,又不利于分生孢子的生成和传播;

②若在发病关键时期连续降雨,环境因子不利于病菌的发生或流行;

③水肥管理不当、荫蔽、通风不良等都是诱发病菌发生的重要因素;

④上海地区属海洋性的亚热带气候,病菌一年之中可以有多次发病高峰期。

花卉科普:枣树苗木冻害的发生与防治


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枣面积近几年迅速扩大,但随着2023冬季,2023出现寒冬,最低气温均超过零下23度,本地区红枣冻害面积较大,产生了较大损失。冻害是否发生取决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树体储存养分的多少。树体木质化程度高即树体细胞壁的木质素含量高,树体抗逆性强,即抗冻能力强。树体储藏养分的多少即树体的充实度如何,树体充实度越高,树体的抗冻能力越强。在枣树的幼苗期,是它的整个发育期离抗冻能力最差的时期,此时期应早停水,停肥(在八月初)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其抗冻能力。幼树期不应过度追求产量,以养树为主。有部分枣农过量使用赤霉素,导致应该贮存于树体的养分用于挂果,使树势变弱,树体充实度降低,抗冻能力差,尤其以挂秋枣(黄皮枣)多的枣树表现较为明显,应减少枣农使用赤霉素的量,一年应控制在两次以下。

枣树已发生冻害的部位有两个:根茎和根系。根茎是枣树所有器官中进入休眠最晚,打破休眠最早的部位。在休眠期抗冻能力较强,打破休眠后抗冻能力差。此时期易受变湿产生的冻害,采取的技术措施有涂白,绑扎,埋土,打保暖墙。根系不进入休眠期,它的抗冻能力主要取决于木质化程度和充实体,提高它的抗冻能力的办法,主要有放冬灌水,通过放冬灌水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可以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可以减少冻土层的深度。但不能带冰过冬。

了解花卉:金叶女贞苗木褐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金叶女贞具有生长快速、抗旱、耐修剪、金黄色叶期长、大色块组景效果好等优点,在豫北地区被广泛用作模纹色带造型和大色块种植。但由于片植过密,养护管理不到位,金叶女贞褐斑病成为近年来豫北地区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破坏景观效果。针对这种状况,近几年我们重点对金叶女贞生长、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对致病的原因进行研究,积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雨季发病高峰期,有效地降低了此病的危害。

1发病症状

通过几年来对濮阳市人民路、振兴路、黄河路、京开路、龙城广场等不同绿地栽植的金叶女贞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在7月中旬金叶女贞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失绿小圆斑,后变为紫色或褐色,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5~10mm×3~5mm;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中央呈浅黄褐色或灰白色,微凸起,边缘呈褐色,颜色较中央深,病斑上出现较明显的轮纹,病斑周围有不规则形水渍状浅褐色腐烂;叶片背面病斑中央凹陷,颜色较正面浅;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叶片背面散生着许多黑色小霉点,严重时病斑正面也有少量黑色霉点。先发病于老叶、叶尖、叶缘、叶基部,后逐渐向中间发展,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达全叶1/2~2/3,此时只需轻轻触动植株,叶片就会纷纷落下。

2发病机理和环境特征

经致病性测定观察,引起金叶女贞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素馨生棒孢(CorynesporajasminiicolaMeenu,Kharwar&Bhartiya),该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0℃,孢子萌发适温为18~27℃,在温度合适且湿度大的情况下,孢子几小时内即可萌发。如果植株栽植密,通风透光差,植株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湿、温度适宜的环境,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非常有利,且病菌可反复侵染,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使病害大发生。

据观察,重症发病植株主要环境特征有:①种植时间较长的易发病;②高密度大色块的绿地易发病,且呈辐射状扩散;③修剪比较频繁的植株传病速度快;④不注意肥水管理,土壤干旱的绿地发病重;⑤未注意早期预防的绿地发病重。

3化学防治

3.1喷施石硫合剂杀菌预防自每年3月份气温开始回升起,就着手采取预防措施。3月20日左右开始对辖区内金叶女贞喷施石硫合剂450倍液,每隔10天喷施1次,共喷3次。11月份仍按上述办法喷石硫合剂防治2次。

3.2多种杀菌剂交替使用从每年的4月13日开始,采取每间隔7~10天喷1次多菌灵、精品甲托、三唑酮、代森锰锌、百菌清等500~800倍液,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内吸性杀菌剂和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7月中旬发现人民路、京开大道南段有几小片发生轻度落叶,在杀菌剂中掺入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强金叶女贞的生长势与抗病性,经观察效果不错。后期可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

3.3尝试新药品进行防治8月份发现病害后,及时采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广谱杀菌剂“世苗”配防水剂“水动力”2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10天喷施1次,共喷3次,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及时控制了病害漫延。

4其它措施

4.1改良立地条件建议种植时要合理密植,而且随着植株的生长合理疏枝,增强植株内部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种植地切勿发生积水。

4.2减少病害侵染来源清除种植地中的病残体、落叶,并随时清除杂草。这样不仅能减少侵染来源,还能增加通风、透光,为植株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4.3加强肥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增加植株本身的抗性。春秋季施用有机肥1次,也可在雨季撒施复合肥,利于提高金叶女贞的抗病性和促进病后及早恢复。

4.4合理修剪降低发病率7月份雨季开始进入金叶女贞发病期,应采取轻度修剪的原则,并且每次修剪过后,及时处理伤口,喷施1次杀菌剂,有效地降低了褐斑病的发病率。通过观察,雨季修剪越勤,发病越重;2023年以来,我们在春季对人民路、黄河路的金叶女贞色块进行重剪或疏枝试验。实践证明,经过重剪或疏枝的金叶女贞色块,结合药剂预防,在高温高湿季节没有发病。

5小结

药剂防治取得较好效果与科学的防治技术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注意观察和研究,掌握该病发病规律,抓住防治最佳时机,做到提前预防;其次,要科学合理配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物。在药物防治的同时,加强养护管理,改良金叶女贞立地条件,通过合理修剪使得其通风、透光,减少病源等。经过4年多的试验观察,截止2023年夏季,濮阳市园林绿化处管辖区内的金叶女贞没有发生大面积病害,保证了金叶女贞的正常生长,营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了解花卉:苹果腐烂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1发生特点

苹果腐烂病为北方苹果园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常使树皮腐烂,造成枝干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甚至整株枯死。苹果腐烂病寄主主要有苹果、花红、海棠等苹果属植物。

发病初期,病部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组织松软,手按即下陷。病部常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皮易剥离,腐烂皮层鲜红褐色,湿腐状,有酒精味。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在天气潮湿时,涌出橘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这是苹果腐烂病最显著的病症特征。

2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苹果腐烂病是一种弱性寄生菌,只能从苹果树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呈潜伏状态,当树体或其局部组织衰弱时,便会转变为致病状态。一般初冬及早春发病严重,晚春之后随着树体的旺盛生长发病转入低潮。因此,应增强树势,以防治苹果腐烂病。如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合理修剪控制大小年;适时排灌,防涝抗旱;秋季树体刷白防寒。加强病虫防治,以免削弱树势和大量虫咬伤口出现。

清理果园,减少病菌来源。清除枯死树,刮去粗翘死皮,结合冬剪剪去带病枝干、枯死枝、残桩等,并集中烧毁。

刮除病斑和涂药治疗。于初春、初夏2季反复检查枝干,发现病斑立即仔细刮除,并稍微超出病斑一点,刮后立即涂药治疗,防止病斑复发和促进伤口愈合。有效药剂有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腐必清原液2倍液。

药剂预防。在大发生果园,于花芽膨大期(3月底至4月初)和5月中旬,苹果腐烂病集中侵染时期,在大枝干上(粗度在3~4cm以上)涂刷50%富美砷可湿性粉剂50倍液,同时铲除树上的潜伏侵染点和初发病病斑,减少发病。

花卉行业相关:银杏烂皮病的发生与防治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具有抗污染、抗烟火、抗尘埃及抗有毒气体等功能。近年来,大型绿化工程(铁路、公路、水利等)逐渐将银杏列为首选树种。但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银杏烂皮病常导致银杏枯黄、落叶甚至死亡。笔者现根据生产实际,将银杏烂皮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发生症状

(1)干腐型。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是干腐型烂皮病的主要发生部位。受害初期,病部着生暗褐色水肿状病斑,树皮皮层组织腐烂变软,失水后干缩下陷,边缘黑褐色,有时龟裂。受害后期,病菌分生孢子器着生于病斑上,当外界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从病斑上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病部组织皮层呈现暗褐色,腐烂深度可达木质部且纤维细胞与木质部分离。如果外界条件适宜,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枯死,树木生长顺畅,可提高其抗病性,促使病斑长出愈伤组织,病斑扩展受阻。

(2)枯梢型。枯梢型烂皮病主要发生在大树枝条或一至四年生幼树上,受害初期,病部呈现暗灰色,症状表现不是很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1周后,上部枯死,有很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散生于枯枝上。

2发病规律

银杏烂皮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天,当湿度达60%~80%、温度达10.0~15.2℃时产生分生孢子,萌发后的孢子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具有6~10d的潜育期。银杏烂皮病开始发病的时间一般为3月中下旬,发病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10月即停止发展。树皮含水量与银杏烂皮病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树皮含水量越低越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枯死树木上该病菌可以存活很久。任何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因素均可导致银杏烂皮病的发生,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抑制、病虫危害、管理粗放。

3防治对策

3.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银杏烂皮病的感染只在树势衰弱的情况下发生,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银杏树活力,减轻病害的发生。银杏根盘大,树根深,不易浇透,建议浇水时打好水圈,施少量肥料,并用钢钎在根外(原种植穴边缘)凿80~100cm洞,以利于水分下渗。

3.2清除病残体,妥善处理树体伤口

彻底清除病株和有病枝条,对病枝应及时烧毁,也不要从圃外带入有病虫的树木及枝条。散落的杉木支撑上有小蠹虫,这类害虫也是病菌的传播者。及时清除树体表面的死亡组织,刮除因伤导致的大面积死皮,是避免病菌侵染发作的有效手段。对于伤口,可用三唑类杀菌剂和抗生素型杀菌剂进行处理,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对于大的剪锯口,务必使用油漆涂抹或用塑料布包扎。

3.3化学防治

(1)伤口消毒。刮除主干及枝条上的病斑,深度可达木质部,刮掉的树皮要带出园外烧毁,用0.1%HgCl2涂刷伤口,杀死病菌。刮皮后,用抗菌剂401400~500倍液+0.1%平平加涂刷伤口,或用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或10%碱水涂刷伤口。

(2)农药喷洒。采取“两喷两刷”的措施,使用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降低腐烂病的发生程度,如在银杏萌芽前或落叶后,全园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6—7月,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涂抹大干和大枝。如果发现腐烂病斑,应及时刮除,直至树皮出现黄绿色,后用5%己唑醇微乳剂300倍液涂抹。此外,可通过寡雄腐霉对致病真菌的寄生和抗生作用,抑制病菌的萌发和生长,从而达到对致病真菌的预防和治疗。

(3)树干涂白。进入秋、冬季后,在树干刷上涂白剂,利用石灰的白色反光作用,减少树干对太阳热能的吸收,缩小昼夜温差,起到保护皮层,防止日灼、冻害作用。

花卉科普:月季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


月季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皇后的美称。其花型俊美、千姿百态、四季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白粉病是月季上最易发生的常见病害,近年来随着家庭养花及鲜切花繁殖与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其诊断与防治技术,现将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症状识别与诊断

植物发生病害后,其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征,称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症状是病害识别与诊断的重要依据。植物病害的症状又分为病状与病征,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其类型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5种。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其类型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粒状物、菌核菌索和脓状物5种。病征只有在真菌、细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引起的病害上表现较明显;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无病征;病原线虫在植物体内寄生,也无病征;非侵染性病害也没有病征。

月季发生白粉病以后,其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均可受害,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后上下两面都布满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叶披上白色分层。嫩叶染病后,幼叶淡灰色,叶片皱缩反卷扭曲变厚,有时为紫红色,逐渐干枯死亡,上覆一层白粉,成为初侵染源。

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叶柄及嫩梢染病时,受害部位稍膨大,向反面弯曲,节间缩短,病梢有回枯现象。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霉层,花资畸形,萎缩干枯,花朵小而少,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

2病原

月季白粉病的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属真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囊壳菌属。无性态是粉胞霉,粉孢子串生、单胞、椭圆形,无色。有性态为球形的闭囊壳,附属丝菌丝状,少而短。子囊孢子大小为(20~27)μm×(12~15)μm。目前我国月季上只发现无性态,蔷薇等寄主植物上存在有性态闭囊壳。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粉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湿度为97%~99%,水膜对粉孢子萌发不利。

3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害的侵染循环为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侵入、传播及初侵染和再侵染,而月季白粉病菌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病枝或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随芽的萌动而开始活动,以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侵入幼嫩部位。植物生长季节可多次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月季白粉病在干燥、郁闭处严重发生,温室栽培比露天栽培发生严重。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27℃、湿度较低(40%~70%),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

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一般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花色的品种易感病,施肥、灌水不当会加重病害发生。露天栽培发病盛期因地区而异,病害与气温关系密切,当气温17~25℃时为发病盛期,北方地区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病严重。

4月季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4.1消灭菌源

4.1.1早春、冬季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枝、病芽、病叶和病梢。初期病叶应及早摘除。

4.1.2冬季休眠期防治:修剪后休眠期喷洒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株上的越冬菌丝。

4.1.3温室内,夜间将硫磺粉涂在电炉子或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进行防治,使用硫磺粉的适宜温度为15~30℃。

4.1.4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首先选择2%BO10乳剂100倍液、2%农抗120水剂100倍液等生物农药喷雾,生物农药高效、低毒,病菌不容易产生抗病性;其次采用化学农药: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的十三吗啉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注意交替用药,连喷2~3次即可。

4.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温室栽培切花月季时,种植不宜过密,加强通风透光,N肥适量,增施P、K肥,。避免大水漫灌及喷灌,最好采用滴灌并且在晴天上午进行。

4.3提高月季的抗病性。选用抗病品种,如白金、女神等。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了解花卉行业:花木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白粉病是世界性的植物病害,大部分花木均会感染此病,大棚植物发病更严重,轻则植株生长不良,丧失经济和观赏价值,重则全株死亡。

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各种白粉病在症状、危害、发病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1症状特点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

2 发病规律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当气温在20~25℃,湿度较大时,侵入寄主体内,引起发病。因此,浇水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3 防治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白粉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选择发病轻或抗病的品种:不同品种的花木在抗白粉病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选择发病轻或是抗病性强的品种栽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2购苗要选无病植株: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迸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

3.3轮作:与非寄主花木轮作2~3年,以减少病源。

3.4加强培育管理: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洁苗圃,剪去病虫枝集中销毁;生长期间及时摘除染病枝叶,彻底清除落叶,剪去病虫枝和中下部过密枝,集中销毁;不宜种植过密,棚室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及时排除田间和花盆积水,浇水不宜多,从盆边浇水,不使茎叶淋水,减少病菌传播和发病机会;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3.5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严防病苗入室,棚内尽量种植单一花木品种,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早春露地花木萌芽前,彻底销毁棚内病株后,才能开棚,以防病菌孢子传播到棚外。

药剂防治:越冬期用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涂枝干。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用25~30克,消灭越冬菌源。

生长期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花木生长和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20天施药一次,连施2~5次。一季花木,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2次,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经常使用的保护剂有:50%硫悬浮剂500~8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70%代森锰锌400倍液。

内吸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75%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

抗菌素类有: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宝丽安)1000~1500倍液。

种植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的花木、除了喷上述各种药剂外,还可施用烟剂和粉尘剂。种植前或结束后要进行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木屑500克,均匀混合,分成10堆,用烧红的煤球或木炭点燃,不能用明火燃烧,关棚一昼夜。在熏蒸过程中要严防火灾。花木生长期熏烟易发生药害,应慎用。植物生长期在发病前每67平方米用45%百菌清烟剂25克或喷5%百菌清粉尘剂100克。

花卉养殖:苗木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


我国随着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樟子松的人工引种和造林面积的逐年的扩大,樟子松病害的种类、面积也逐年增加,枯梢病便是其一。松枯梢病自70年代后期在东北地区的樟子松中发现后迅速蔓延危害。目前,该病在辽宁、黑龙江樟子松人工林栽培地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轻者影响树木的高生长,茎生长变慢,重者全株死亡,造成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重点就该病害的发生、症状、病原菌、寄主、侵染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松枯梢病的发生概况

松枯梢病寄主范围广,在不同国家的众多针叶树上可引起类型各异的多种症状,幼树和大树均可受害。该病可侵染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崖柏属、雪松属、刺柏属、云杉属和黄杉属等8个属约60种。

早在1912年南非Fisher首次报道了Sphearopsissapinea是松枯梢病的一种病原菌。松枯梢病在美国主要危害人工林、防护林、苗圃苗木和作为圣诞树的一些针叶树。70年代松枯梢病在新西兰一些地区严重爆发危害。在澳大利亚,松枯梢病菌是夏季引起松树原木边材变色的最常见病原菌。国内,1980年梁子超和项存悌分别在广东省马尾松人工林中和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中首次发现了松枯梢病。

(二)症状

由于松枯梢病发病因素复杂,所以表现症状多样化。根据国内外有关松枯梢病的报道,其发病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顶芽枯死型(2)枯针型(3)枯梢型(4)丛枝型(5)枯萎型(干枯型)

(三)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的松色二孢菌(Pesm.)引起的。该菌由于个体发育阶段、寄主的不同部位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态不稳定,因此出现了许多异名。因常在针叶上产生有色单孢,1984年以后许多学者常用Sphaeropsissapinea(Fr.)DykeetSut-ton。孢子萌发后产生隔膜,形成双胞。枝上和树皮上的常为双胞。

人工培养的孢子大于自然产生的,在散光和室内常温下或用枯针上黑光灯与日光灯交替培养2周即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萌发需空气,埋在水中萌发数低,悬浮液中加入1%蔗糖或松针煮出汁,可提高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25℃,菌丝生长温度为28、PH6、24小时萌发率达97%。氮源以天冬酰胺最好,碳源以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最好。

(四)寄主

国外寄主有辐射松、欧洲黑松、欧洲赤松、美国黄松、冷杉、云杉等,国内寄主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子松、长白赤松、黑皮油松、杜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

(五)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死针叶、病梢、病枝、病皮和球果上越冬,第二年为初侵染来源。种子是侵染来源尚未定论。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反溅、冲洗和风传播,能否以种子传播需研究证明。侵入门户有不同的意见,尚无定论。目前国内外对侵染循环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不同意见:

沈伯葵等认为该菌只在病死的针叶、叶鞘和鳞片上产生分生孢子器越冬,病组织中的分生孢子器、菌丝体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器为初次侵染源的重要来源。Peterson认为当年的球果不能被侵染,夏季如果雨水充足,分生孢子将在二年生的球果上和松针上大量产生。

景耀对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发现,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项存悌认为松枯梢病菌在樟子松健康嫩梢主要是从伤口侵入,无伤接种不能发病。吴小芹认为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Brookhouser用荧光标记孢子的方法研究发现病菌孢子可在针叶表面萌发,从气孔侵入寄主。

沈伯葵认为孢子借雨水传播,在松树抽梢期如果有持续2小时以上的降雨,孢子将大量释放、传播、侵染。魏初奖研究认为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及病害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密切相关,种子不带菌。1988年英国学者研究表明,种子上的病原菌能够侵染无伤的种子和苗木。

(六)流行因素

该病是一种寄主主导病害,病菌具腐生性,广泛潜伏在寄主体上,只有生态环境恶化,树木生长衰退时病菌侵染引起枯梢病。1965年,美国Sin—clair最先提出多种因素致病理论,即认为衰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Manion(1981)在《树木概念》中将Sinclair的理论加以整理和补充,提出一个林木“衰退病”的概念,认为衰退病的致病因素可分为3类。即诱发因素(气候不适、土壤水分失调、土壤不良和空气污染等)、激化因素(食叶害虫、霜害、干旱和机械损伤等)、促进因素(蛀干害虫、溃疡病菌、病毒等)。

衰退病是由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病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侵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由于地区、时期和树种的不同,所发生的衰退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松枯梢病就是一种衰退病。

(七)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若能从发病的主导因素和诱导因素以及衰退病的概念去制定防治试验,将是可行的。由于松枯梢病是寄主主导性病害,因此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寄主的生长势。已报导的防治方法归纳为营林防治措施,其中包括幼林及时抚育和疏伐,伐除病树,适地适树造林、培育壮苗、精心栽植等,使林木生长健壮,使该病害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进行植物检疫,不使用带菌繁殖材料,不使病苗上山,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药剂防治主要有:6.55百菌清油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烟剂,代森铵,波尔多液喷雾,0.2%硼酸水喷雾。

花卉科普:芍药、牡丹叶斑病 又称轮斑病的防治


芍药叶斑病是一种彤见的叶部病害,各地芍药种植区都有发生。发病植株往往造成叶片枯黄,提早脱落*影

响根部药材产量和品质。叶上病斑圆形或半圆形,构色至黄褐色,直径2—20毫米,病斑上有明显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产

生稀疏霉点层,即病原菌真菌中芍药尾泡菌。

一般秋季发生铰多。

(1)秋季彻底清除地面病残落叶

分,减少发病来源。

(2)适当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使不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

(3)药剂防治。在植株生长初期或发病初期,可用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ooo倍掖,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ooo倍掖,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l143—1600ppm药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害。发病严重时,叶片大量枯死,影响药材产员和质量。

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近图形,紫褐色,直径3一18毫米,病斑表面常生墨绿色毒层。后期,病斑愈合,

引起时片枯死。寓苗中芍药校宛菌。植株种植过密,株间生长部闭,发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花木网:3000sl.com,欢迎投稿。

喜欢《花卉科普:桃褐腐病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一文吗?“叁仟森林”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3000sl.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室内花卉易发虫害防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叁仟森林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ntact Us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咨询:13530896683

QQ咨询:2404575426

工作时间:9:00-18:00